在射出成型生產中,即使是1%的廢品率差異,對於月產10萬件的產線而言,就代表1,000件報廢品的損失。當單件成本10元時,每月損失就高達10,000元,一年累積達12萬元。更嚴重的是,缺陷品不僅造成材料與工時浪費,還可能影響交期、損害客戶信任,甚至導致訂單流失。
本文將系統性分析射出成型五大常見缺陷:毛邊、縮水痕、翹曲、銀紋、燒焦,深入探討每種缺陷的成因、診斷方法與解決方案。無論您是品質管理人員、射出技術員或模具設計工程師,都能從中找到實用的改善策略,有效降低廢品率、提升生產效率。
5大常見缺陷快速診斷表
在處理射出成型品質問題時,快速準確的診斷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。以下診斷表整理了五大常見缺陷的外觀特徵、主要成因與嚴重度評估,協助您迅速定位問題根源。
缺陷類型 | 外觀特徵 | 主要原因 | 嚴重度 | 發生率 |
---|---|---|---|---|
毛邊 (Flash) | 產品邊緣有薄片狀多餘塑膠 | 鎖模力不足、模具磨損、射壓過高 | ⭐⭐⭐ | 35% |
縮水痕 (Sink Mark) | 表面凹陷、不平整 | 肉厚過厚、冷卻不均、保壓不足 | ⭐⭐⭐⭐ | 25% |
翹曲變形 (Warpage) | 產品彎曲、尺寸超差 | 收縮不均、冷卻不當、頂出不良 | ⭐⭐⭐⭐⭐ | 20% |
銀紋 (Silver Streak) | 表面銀白色條紋 | 水氣、氣體滯留、材料未乾燥 | ⭐⭐⭐ | 15% |
燒焦 (Burn Mark) | 表面黑褐色焦痕 | 排氣不良、射速過快、溫度過高 | ⭐⭐ | 5% |
註: 嚴重度評估基於對產品功能性與外觀的影響程度;發生率數據來自業界統計平均值。
缺陷1 - 毛邊(Flash)
問題定義
毛邊是指在產品分模線、頂針孔或其他模具接合處,出現薄片狀多餘塑膠。輕微毛邊可透過後加工去除,但嚴重毛邊會影響組裝精度與產品外觀,是射出成型最常見的缺陷之一。
成因分析
毛邊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熔融塑膠在高壓下從模具間隙溢出,主要分為三大類:
1. 模具問題(60%)
- 分模面磨損或變形,間隙超過 0.03mm
- 鎖模機構磨損,導致合模不緊密
- 模具強度不足,射出壓力造成模具設計變形
- 導柱導套磨損,模具定位不準
2. 製程參數問題(30%)
- 射出壓力過高(超過材料建議值 20% 以上)
- 鎖模力不足(應為投影面積 × 射壓的 1.2-1.5 倍)
- 射出速度過快,瞬間壓力峰值過高
3. 材料問題(10%)
- 材料流動性過高(MFI 值異常)
- 溫度設定過高,降低熔膠黏度
解決方案檢查清單
參數調整建議:
• 射出壓力:80-120 MPa(依材料而定)
• 鎖模力:投影面積 × 35-50 MPa
• 射出速度:中速為主,避免瞬間高壓
缺陷2 - 縮水痕(Sink Mark)
問題定義
縮水痕是指產品表面出現凹陷或不平整的現象,通常發生在肉厚較厚的區域、肋條背面或螺絲柱周圍。這種缺陷不僅影響外觀品質,在透明或高光澤產品上更為明顯,是客戶投訴的常見原因。
成因分析
縮水痕的本質是塑膠冷卻收縮時,內部材料不足以填補收縮空間,導致表面向內塌陷。
1. 設計問題(50%)
- 肉厚設計不均,厚薄比超過 3:1
- 肋條厚度超過本體肉厚的 60%
- 螺絲柱直徑過大,未遵循 D ≤ 2.5t 原則(參考產品設計要點)
- 轉角處未適當導圓,應力集中
2. 製程參數問題(40%)
- 保壓壓力不足(應為射出壓力的 50-70%)
- 保壓時間過短,未等待澆口完全凍結
- 冷卻時間不足,內部未完全固化
- 料溫過高,收縮率增加
3. 模具問題(10%)
- 澆口位置不當,遠離厚肉區
- 冷卻水路設計不均,厚肉區散熱不足
- 排氣不良,氣體壓縮導致內部空洞
解決方案
調整項目 | 調整方向 | 調整幅度 | 影響程度 | 注意事項 |
---|---|---|---|---|
保壓壓力 | 提高 | +10-20% | ⭐⭐⭐⭐⭐ | 不可超過射出壓力的 80% |
保壓時間 | 延長 | +2-5 秒 | ⭐⭐⭐⭐ | 確認澆口凍結時間 |
冷卻時間 | 延長 | +5-10 秒 | ⭐⭐⭐⭐ | 平衡週期時間與品質 |
料溫 | 降低 | -10-15°C | ⭐⭐⭐ | 注意流動性變化 |
模溫 | 降低 | -5-10°C | ⭐⭐⭐ | 避免過低影響外觀 |
設計改善建議:
• 肉厚統一化:厚薄差控制在 ±30% 以內
• 肋條厚度:本體肉厚的 50-60%
• 螺絲柱設計:D ≤ 2.5t,外圍加強肋支撐
• 轉角導圓:R ≥ 0.5t,避免應力集中
缺陷3 - 翹曲變形(Warpage)
問題定義
翹曲變形是指產品在冷卻或脫模後發生彎曲、扭曲,導致尺寸超出公差範圍,無法正常組裝。這是影響最嚴重的缺陷之一,嚴重時整批產品報廢,造成巨大損失。
成因分析
翹曲的根本原因是產品各部位收縮不一致,產生內應力。
1. 材料收縮問題(35%)
- 流動方向與垂直方向收縮率差異(纖維材料尤其明顯)
- 結晶性材料收縮率高(如 PA、POM 達 1.5-2.5%)
- 材料批次差異,收縮率不穩定
2. 冷卻不均問題(40%)
- 上下模溫差超過 10°C
- 冷卻水路配置不對稱
- 肉厚差異導致冷卻速率不同
- 頂出時溫度過高,殘留應力
3. 頂出問題(15%)
- 頂出力分佈不均
- 頂針數量不足或位置不當
- 頂出速度過快,產生變形
4. 設計問題(10%)
- 澆口位置導致流動不平衡
- 肋條配置不對稱
- 加強筋設計不當
翹曲診斷流程圖
解決方案
製程優化(立即改善):
- 上下模溫一致:溫差控制在 ±5°C
- 延長冷卻時間:確保產品充分冷化(建議公式:t = s²/4,s 為肉厚 mm)
- 降低料溫與模溫:減少整體收縮率
- 優化頂出:增加頂針數量,分散頂出力
- 調整保壓分佈:平衡各區域壓力
設計改善(根本解決):
- 肉厚統一化:避免厚薄差超過 30%
- 對稱設計:澆口、肋條、冷卻水路對稱配置
- 選用低收縮材料選擇:非結晶性材料(ABS、PC)收縮率較低
- 纖維方向控制:使用多澆口平衡流動方向
缺陷4 - 銀紋(Silver Streak)
問題定義
銀紋是指產品表面出現銀白色或灰白色的條紋或雲霧狀痕跡,通常沿著流動方向分布。這種缺陷主要影響外觀品質,在深色或透明產品上特別明顯,是外觀件最不能接受的缺陷之一。
成因分析
銀紋的本質是氣體或水蒸氣在熔融塑膠中形成微小氣泡,在高壓射出時被拉伸成條紋狀。
1. 水氣問題(50%)
- 材料未充分乾燥(吸濕性材料如 PA、PC、ABS 最常見)
- 乾燥溫度或時間不足
- 乾燥後材料暴露在空氣中過久,再次吸濕
- 回收料含水率高
2. 氣體滯留問題(30%)
- 模具排氣不良,氣體無法排出
- 射出速度過快,氣體來不及排出
- 螺桿背壓過低,材料夾帶空氣
- 料管清理不乾淨,殘留揮發物
3. 材料或添加劑問題(20%)
- 材料本身揮發物過高
- 潤滑劑或脫模劑過量
- 材料分解(溫度過高或滯留時間過長)
- 回收料比例過高
解決方案步驟指南
步驟 1:確認材料乾燥
- 檢查乾燥機設定:PA (80-90°C, 4-6hr)、PC (120-130°C, 4-6hr)、ABS (80-90°C, 3-4hr)
- 使用濕度計檢測:含水率應 < 0.02%(200 ppm)
- 確認乾燥機運作正常,風量足夠
- 乾燥後材料應在 2-4 小時內用完
步驟 2:檢查模具排氣
- 檢查排氣槽深度:0.02-0.04mm(依材料而定)
- 檢查排氣槽位置:流動末端、熔接線區域
- 清理排氣槽,確保無塑膠堵塞
- 必要時增加排氣塞或排氣鑲件
步驟 3:調整射出參數
- 降低射出速度:減少氣體夾帶
- 提高螺桿背壓:5-15 bar,排出材料中空氣
- 降低料溫:避免材料分解(通常降低 10-20°C)
- 延長螺桿計量時間:充分混煉排氣
步驟 4:檢查材料品質
- 降低回收料比例:建議 < 20%
- 檢查材料批號:是否有品質異常
- 減少脫模劑用量
- 清理料管:排除殘留雜質
步驟 5:驗證改善效果
- 首件檢驗:確認銀紋消失
- 連續生產 30-50 模:確認穩定性
- 記錄最佳參數:建立標準作業程序
快速判斷技巧:
• 銀紋集中在澆口附近 → 料溫過高或速度過快
• 銀紋集中在流動末端 → 排氣不良
• 銀紋呈霧狀分布 → 材料含水率過高
缺陷5 - 燒焦(Burn Mark)
問題定義
燒焦是指產品表面出現黑色、褐色或深色的焦痕,通常發生在流動末端、尖角處或排氣不良的區域。這種缺陷不僅影響外觀,嚴重時還會造成材料強度下降,是必須立即處理的品質問題。
成因分析
燒焦的本質是滯留氣體在高壓壓縮下急速升溫(可達 400-600°C),導致塑膠局部碳化或氧化。
1. 排氣不良問題(60%)
- 排氣槽深度不足或被堵塞
- 流動末端無排氣設計
- 深腔結構氣體難以排出
- 排氣槽位置不正確
2. 射出速度過快(25%)
- 瞬間高壓導致氣體急速壓縮
- 絕熱壓縮效應產生高溫
- 充填時間過短,氣體來不及排出
3. 溫度設定問題(15%)
- 料溫過高,接近分解溫度
- 模溫過高,散熱不良
- 噴嘴溫度過高,材料滯留分解
解決方案檢查清單
參數調整參考:
• 射出速度:末段降低至 50-70%
• 料溫依材料建議範圍下限設定:ABS (200-230°C)、PC (270-320°C,依牌號調整)、PA (240-280°C)、PP (200-240°C)
• 排氣槽深度:結晶性材料(PA、POM)0.03-0.04mm、非結晶性材料(ABS、PC)0.02-0.03mm
特殊情況處理:
• 深腔產品:使用真空輔助排氣
• 複雜形狀:增加多點排氣或排氣鑲件
• 透明產品:特別注意料溫控制,避免材料分解
預防勝於治療 - 品質控制系統
建立完善的製程優化與品質控制系統,可以在缺陷發生前就及早發現異常,大幅降低廢品率。以下三大控制環節缺一不可。
首件檢驗是確保生產穩定的第一道防線,每次開機、換模、換料或調整參數後都必須執行。
檢驗時機:
- 每日開機後首 3 模
- 換模具後首 5 模
- 換材料批號後首 3 模
- 調整參數後首件
檢驗項目:
- 外觀檢查:毛邊、縮水痕、銀紋、燒焦、翹曲
- 尺寸檢查:關鍵尺寸(依圖面標註)
- 功能檢查:組裝配合、強度測試
- 重量檢查:±2% 範圍內視為正常
判定標準:
- 連續 3 模合格 → 開始量產
- 1 模不合格 → 立即停機調整
- 調整後重新檢驗首 3 模
透過持續監控關鍵參數,可以及早發現製程異常趨勢。
監控項目 | 標準範圍 | 檢測頻率 | 異常處理 |
---|---|---|---|
射出壓力 | ±5% | 每模監控 | 超過 ±8% 停機檢查 |
週期時間 | ±2 秒 | 每模監控 | 超過 ±3 秒檢查冷卻 |
產品重量 | ±2% | 每小時 5 件 | 超過 ±3% 調整參數 |
模具溫度 | ±3°C | 每 2 小時 | 超過 ±5°C 檢查水路 |
料溫 | ±5°C | 每 2 小時 | 超過 ±8°C 檢查加熱器 |
乾燥溫度 | ±5°C | 每 4 小時 | 超過範圍立即調整 |
異常趨勢判斷:
• 連續 5 模重量遞增/遞減 → 檢查計量或止逆環
• 射出壓力持續上升 → 檢查澆口或模具磨損
• 週期時間不穩定 → 檢查冷卻系統或頂出系統
預防性保養可以避免模具或設備突然故障,確保生產穩定。
每日保養:
- 清潔模具表面,檢查分模面
- 檢查頂針動作是否順暢
- 清理排氣槽積碳
- 記錄生產模數
每週保養:
- 潤滑導柱導套
- 檢查冷卻水管是否暢通
- 檢查加熱器與感溫線
- 清理料管與螺桿(必要時)
每月保養:
- 測量模具關鍵尺寸(檢查磨損)
- 檢查鎖模系統間隙
- 校正射出機參數
- 水路除垢處理
達模數保養:
- 10 萬模:小保養(更換易損件)
- 30 萬模:中保養(檢查模具精度)
- 50 萬模:大保養(模具精密研磨)
保養記錄:建立《模具履歷表》記錄每次保養內容、發現問題與處理方式,作為預測性維護依據。
常見問題 FAQ
Q1:如果產品同時出現多種缺陷,應該從哪個開始處理?
建議按照影響程度與改善難度排序處理:
優先順序:
- 翹曲變形 - 影響最嚴重,可能導致整批報廢
- 縮水痕 - 影響外觀與功能,但可透過參數調整
- 毛邊 - 可後加工處理,但應找出根本原因
- 銀紋 - 主要影響外觀,通常是乾燥或排氣問題
- 燒焦 - 發生率最低,集中在特定位置
診斷技巧:先解決翹曲問題(調整冷卻與模溫),往往其他缺陷也會同時改善。因為製程穩定後,其他參數才有調整空間。
Q2:如何判斷缺陷是模具問題還是參數問題?
快速判斷法:
模具問題特徵:
- 缺陷位置固定(每模都在相同位置)
- 調整參數後改善有限
- 多腔模具中只有特定穴位出現
- 隨著模數增加而惡化(磨損)
參數問題特徵:
- 缺陷位置不固定或呈現規律變化
- 調整參數後明顯改善或惡化
- 多腔模具所有穴位都出現
- 換材料批號後出現或消失
驗證方法:調整單一參數(如射壓 ±10%),觀察缺陷變化。若明顯改善則為參數問題;若無變化則為模具問題。
Q3:回收料比例多高會開始影響品質?
一般原則:
- 外觀件:≤ 10%(深色產品可到 20%)
- 功能件:≤ 30%
- 非關鍵件:≤ 50%
影響因素:
- 回收次數:建議不超過 3 次回收
- 材料類型:PC、PA 等工程塑膠較敏感
- 產品要求:透明、高光澤產品應避免回收料
品質監控:
每次使用回收料前應檢測:
- MFI 流動指數(不應偏移原值 ±15%)
- 含水率(吸濕性材料必須重新乾燥)
- 外觀(無雜質、變色)
建議:建立《回收料使用記錄表》,追蹤回收次數與品質變化。
Q4:新產品試模時,通常需要調整幾次才能穩定?
一般經驗:
- 簡單產品(平板、外殼):3-5 次
- 中等複雜度(組裝件、有肋條):5-8 次
- 高複雜度(精密件、多腔模):8-15 次
縮短調整次數的方法:
試模前準備:
- 完整 DFM 審查,避免設計問題
- 模流分析預測,提前優化澆口與冷卻
- 參考類似產品參數,建立初始設定
試模策略:
- 第 1-2 次:確認充填完整,找出短射壓力
- 第 3-5 次:優化保壓與冷卻,消除翹曲縮水
- 第 6-8 次:微調外觀,消除銀紋毛邊
- 第 9+ 次:驗證穩定性與製程能力(Cpk)
記錄重點:每次調整都要詳細記錄參數變化與結果,建立《試模報告》,避免重複錯誤。
Q5:缺陷改善後又出現,如何找出根本原因?
常見原因:
1. 材料批次差異(40%)
- 不同批號 MFI、含水率不同
- 解決:建立材料進料檢驗,記錄批號與參數對應
2. 環境變化(25%)
- 溫度濕度變化影響乾燥效果
- 解決:監控車間環境,必要時使用除濕機
3. 模具磨損(20%)
- 累積模數增加,尺寸逐漸變化
- 解決:建立模具保養計畫,追蹤模數
4. 設備老化(10%)
- 加熱器、感溫線、止逆環老化
- 解決:定期校正與更換易損件
5. 人員操作(5%)
- 不同操作員理解或習慣不同
- 解決:建立標準作業程序(SOP),定期訓練
根本原因分析工具:使用 5Why 分析法 或 魚骨圖,追溯問題源頭。不要只處理表面症狀,要找出系統性原因並建立預防機制。
結論
射出成型缺陷管理是一項系統性工程,需要從設計、模具、材料、製程四個層面全面掌控。本文分析的五大缺陷——毛邊、縮水痕、翹曲、銀紋、燒焦——雖然成因各異,但都遵循相同的改善邏輯:準確診斷 → 找出根本原因 → 對症下藥 → 建立預防機制。
透過建立完善的品質控制系統,包含首件檢驗、製程監控與定期保養,可以將廢品率從 5% 降低至 1% 以下。這不僅代表每年節省數十萬元的材料與工時成本,更重要的是提升客戶信任、穩定訂單來源,為企業建立長期競爭優勢。
記住:預防永遠勝於治療。投資在模具品質、人員訓練與製程優化上的每一分成本,都會在穩定生產中得到數倍回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