模具報價解密:為什麼同樣的產品價差可達三倍?

穴數、材質、精度要求,影響模具成本的關鍵因素

拿著同一張圖面,找三家廠商報價,收到的答案可能是 8 萬、15 萬和 24 萬。價差三倍,到底差在哪裡?更讓人困惑的是,選了最便宜的那家,半年後卻發現成本反而更高。今天,我們用一個真實案例,拆解模具報價背後的成本密碼。

真實案例:6 萬價差背後的三年帳

客戶原本找的廠商報價 9 萬,模仁使用 P-20 鋼材,成品單價 $2.75。我們的報價是 15 萬,模仁使用 SKD61,成品單價 $2.5。初期看起來,對方便宜了 6 萬,但三年後的結果卻完全翻轉。

📊
成本交叉點
24萬件
超過此數量,高品質模具開始划算
💰
三年省下
11.25萬
45萬件產量下的總節省金額
⚙️
SKD61 硬度
HRC 48-52
遠超 P-20 的 HRC 28-32
📈
精度成本增幅
80%
超精密級模具成本可增加50-80%
項目舊廠商我們實際差異
模具費用9萬15萬初期多6萬
成品單價$2.75$2.5每件省$0.25
修毛邊需要(生產時間×2)不需要省一倍人力
成品外觀每件都有修剪痕跡完美脫模品質差異
急單處理全員出動修毛邊正常交貨時間成本
三年後狀態毛邊問題持續惡化品質如初穩定性
💡 以年產 15 萬件、三年 45 萬件計算:模具攤提僅差 $0.13/件,但單價優勢每件省 $0.25,三年就省下 11.25 萬。更重要的是,不用修毛邊省下的人力時間,以及不會在急單時全員混亂。選便宜的模具,實際上多花了十幾萬,還賠上品質和客戶信任。

更重要的是,我們的報價已包含試模費用,且在正常情況下提供模具保修。只要客戶依照我們的建議開模、非人為設計變更,模具在合理使用壽命內都由我們負責維護。這些隱藏價值,在報價單上看不到,但卻是長期合作的保障。

模仁材質:決定模具壽命的關鍵選擇

SKD61與P-20模具鋼材對比:展示不同硬度等級的模具鋼材樣品,左側為高硬度SKD61鋼材,右側為經濟型P-20鋼材

為什麼同樣做一套模具,價格可以差這麼多?第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模仁材質。想深入了解模具設計的核心要素,可參考模具設計三大核心要素

P-20 鋼材 HRC 28-32

P-20 是塑膠模具中最常用的預硬鋼,成本相對較低,加工容易。標準硬度約在 HRC 28-32,對於小批量或短期專案來說是經濟的選擇。

但在量產環境下,P-20 的耐磨性不足問題就會逐漸浮現。如同案例中,生產沒多久就開始出現毛邊,這是因為模具型腔在反覆射出過程中逐漸磨損,尺寸精度下降導致。

射出成型廠做模具,和模具廠賣模具,出發點完全不同。我們要的是三年後還能穩定生產,而不是交貨了事。

設計合理性:看不見的成本差異

報價單上看不到的,往往是最影響成本的部分。模具設計的合理性,直接決定了量產時的品質和效率。

flowchart TD A[設計不合理] --> B[模具修改次數增加] B --> C[生產延遲] C --> D[成本增加] A --> E[產品不良率上升] E --> D style D fill:#f44336,stroke:#000,stroke-width:2px

不合理設計的連鎖效應

流道設計不當 → 充填不均勻 → 毛邊、縮水、品質不穩定。深入了解射出成型常見缺陷與解決方案
進料點位置隨便 → 成品上留下難看的修剪痕跡
冷卻系統不足 → 成型週期變長 → 產能下降、產品翹曲
頂出設計不良 → 產品變形、頂白 → 良率降低
排氣設計缺陷 → 困氣 → 表面瑕疵、燒焦痕跡

特別要提的是進料點設計。一般模具廠為了省工,經常把進料點直接開在產品表面,這樣前模設計簡單、加工快速。但代價是什麼?每一件成品都會留下澆口修剪的痕跡,影響外觀品質。

我們的做法是將進料點設計在不影響外觀的位置,雖然前模設計和加工較為費工,但成品可以達到完美外觀。這些設計細節,在報價階段完全看不出來,但卻決定了三年的生產品質。

精度等級:剛好滿足需求才是最佳選擇

精度要求是影響模具成本的另一個關鍵因素。但並不是越精密越好,而是要符合產品實際需求。

📏

±0.10mm 以上(一般級)

適用於一般外觀件或非組裝配合的零件,這是基礎精度等級,成本最經濟

🎯

±0.03mm(精密級)

適用於需要組裝配合的功能件,這是大多數產品的需求等級。相較一般級,成本增加約 20-30%,加工時間增加約 40%

🔬

±0.01mm(超精密級)

適用於醫療器材、光學產品等高精密應用。需要恆溫車間和精密量測設備,成本增加 50-80%

過高的精度要求會造成成本浪費,但過低的精度又會影響產品品質。關鍵是根據產品的實際應用場景,選擇剛好滿足需求的精度等級。這需要豐富的經驗判斷,也是專業射出廠的價值所在。

穴數選擇:規模化生產的經濟考量

多穴模具充填過程模擬動畫

對於年產 10-20 萬件的訂單規模,穴數的選擇直接影響生產效率和單件成本。

單穴模具製作成本最低,但生產效率也最低。雙穴或四穴模具雖然初期投資較高(約為單穴的 1.6-2.5 倍),但可以大幅降低單件成本。

穴數與成本對比分析(以年產 15 萬件為例)

項目 單穴模具 雙穴模具 四穴模具
模具成本 10 萬 16 萬 (+60%) 25 萬 (+150%)
單次射出產量 1 件/模 2 件/模 4 件/模
成型週期 30 秒/件 35 秒/2件 (17.5秒/件) 45 秒/4件 (11.25秒/件)
年產 15 萬件所需模次 150,000 模 75,000 模 37,500 模
總生產時間 1,250 小時 729 小時 (-42%) 469 小時 (-62%)
機台成本 (@$120/hr) 15 萬 8.75 萬 5.63 萬
首年總成本 25 萬 24.75 萬 (-1%) 30.63 萬 (+22%)
三年總成本 55 萬 42.25 萬 (-23%) 41.89 萬 (-24%)
建議使用場景 年產 < 5萬件 年產 10-30萬件 ⭐ 最佳選擇 年產 > 30萬件
💡 穴數選擇關鍵:雙穴模具雖然初期多 6 萬,但從第一年開始就能持平,三年可省下 12.75 萬。四穴模具首年成本較高,但三年總成本最低。選擇的關鍵在於年產量規模與資金周轉能力。
flowchart TD A[單穴模具] -->|成本低| B[適合小量生產] A -->|效率低| C[單件成本高] D[雙穴模具] -->|成本中| E[中量生產] D -->|效率中| F[單件成本適中] G[四穴模具] -->|成本高| H[大量生產] G -->|效率高| I[單件成本低]
💡 以年產 15 萬件為例,單穴需要連續生產,而雙穴可將生產時間減半,四穴更可達到四倍效率。關鍵是要確保多穴設計的每個穴都能維持一致的品質,這考驗著流道平衡和冷卻系統的設計能力。

然而,多穴設計的前提是要有足夠的訂單量支撐。如果年產量只有幾千件,多穴模具的高額投資就難以回收。專業的射出廠會根據客戶的實際需求,建議最合適的穴數配置。

合作模式:委託開發 vs 買斷的本質差異

選擇合作夥伴,不只是比價格,更要了解合作模式的差異。

🏭

傳統模具廠模式

賣斷模具,交貨即完成。後續維修另外收費,試模費、修模費分開計價。對模具廠來說,交易在交貨那刻就結束了

🤝

我們的委託開發模式

受託開發生產工具,試模費用已含在報價中。正常情況下提供模具保修,因為我們要用這套模具服務客戶三年以上。了解更多關於從打樣到量產的完整時程規劃

🛡️

為什麼這樣做

因為模具是我們的生產工具,做不好我們要承擔後果。這種利益綁定確保我們會用最好的材料、最合理的設計、提供長期技術支持

模具使用與產權說明

客戶擁有模具產權
我司擁有獨家生產權
正常情況下模具由我司保管並保修
特殊情況可取回模具:我司有無法克服的品質障礙、產品連續三年以上未生產、或另行支付設計費用

這不是限制,而是品質保證。正因為我們要用這套模具長期生產,所以會盡全力維護保養。當問題發生時,我們的損失比客戶更大,這才是真正的責任共擔。

結論

模具報價的價差,表面上是數字差異,實質上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商業思維。

選擇射出廠的五個關鍵問題

  • 模仁用什麼材質?為什麼選這個材質?
  • 報價是否包含試模費用?
  • 有沒有模具保修承諾?保修條件是什麼?
  • 合作模式是什麼?賣斷還是委託開發?
  • 有沒有類似產品的量產經驗?能不能提供案例?

6 萬的價差背後,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合作思維。一種是做好模具、交貨、收錢、結案,後續問題另外算。另一種是做好模具、試模、調整、量產、三年後模具狀況依然良好,因為我們要用這套模具為你服務三年、五年,甚至更久。

當模具廠在計算如何降低成本賣出模具時,我們思考的是——如何讓這套模具在三年後依然能穩定生產?如何讓客戶在急單時不用全員出動修毛邊?如何讓每一件成品都沒有修剪痕跡?

模具報價看的不只是數字,而是合作夥伴願意為品質承擔多少責任。選擇將模具委託給我們開發,你買的不只是一套工具,而是一個長期為你的產品品質負責的夥伴。

在量產的前提下,6 萬的模具價差分攤到 45 萬件產品上,每件只差 $0.13。但選錯了,你損失的是修毛邊的時間成本、急單時的混亂、成品上的瑕疵痕跡,以及最重要的——客戶對品質的信任。

準備好開始您的專案了嗎?

告訴我們您的需求,我們的團隊將快速回覆,提供詳細報價與專案規劃。 把您的想法交給我們,一起實現。.

聯繫我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