模具壽命與保養完整指南:如何讓模具使用10年以上

從材質選擇、日常保養到大修週期,延長模具壽命的專業方法

一套射出模具的製作成本動輒新台幣數十萬到數百萬元,是製造業最重要的固定資產投資。然而,許多企業在模具交付後疏於保養,導致模具提早損壞、產品良率下降、甚至需要昂貴的修模或重新開模。根據業界統計,正確保養的模具可使用100萬模次以上,壽命長達10-15年,但缺乏保養的模具往往在3-5年內就出現嚴重問題。

本文將從模具材質選擇、日常保養規範、定期檢查項目、大修規劃,到常見損壞模式預防,提供完整的模具生命週期管理指南,幫助製造商降低模具總擁有成本(TCO)、延長使用壽命、確保生產穩定。

模具壽命關鍵數據

🔧
100萬+

標準模次壽命

優質模具經正確保養可達100-150萬模次

⏱️
10-15年

預期使用年限

高頻使用下仍可穩定運作10年以上

💰
60-80%

成本節省效益

定期保養比緊急修模節省60-80%成本

📊
每3,000模

建議保養頻率

每3,000-5,000模次進行一次完整保養

模具壽命受到三大因素影響:材質選擇使用強度保養品質。以下是有保養與無保養的實際差異:

定期保養模具

優點:

  • 壽命可達10-15年(100萬模次以上)
  • 產品精度穩定,不良率低於2%
  • 緊急故障率降低80%
  • 總維護成本節省60%

缺點:

  • 需投入固定保養時間與人力
  • 需建立保養紀錄制度
VS
缺乏保養模具

優點:

  • 短期內不需投入保養成本
  • 無需額外人力管理

缺點:

  • 壽命僅3-5年(30-50萬模次)
  • 精度快速衰退,不良率可達10%以上
  • 突發故障頻繁,停機損失大
  • 修模成本高,總成本增加2-3倍

TCOTotal Cost of Ownership,包含模具採購、保養、修理、停機損失等所有成本計算顯示:投資在定期保養的模具,5年總成本比不保養模具低40-50%。

模具材質選擇與壽命關係

模具鋼材的選擇直接決定模具的基礎壽命。不同材質適合不同的生產規模與產品要求:

材質 硬度 (HRC) 耐磨性 預期模次 相對價格 適用場景
P20 28-32 ★★☆☆☆ 30萬模次 基準價 小批量、試產模具
NAK80 37-43 ★★★☆☆ 50萬模次 1.5倍 中批量、透明產品
SKD61 48-52 ★★★★★ 100萬模次+ 2.0倍 大批量、量產模具
S136 48-52 ★★★★☆ 80萬模次 2.2倍 醫療級、耐腐蝕需求
高硬度 耐磨損 長壽命 經濟型

選擇模具材質時,需考量預期產量、產品精度要求、預算限制。若預期總產量超過50萬件,投資SKD61等高硬度鋼材能獲得更好的長期效益。更多關於成本考量,可參考模具報價差異分析

日常保養作業規範

正確的日常保養是延長模具壽命的關鍵。以下是標準化的保養作業流程:

1

外觀清潔

使用軟布與專用清潔劑清除模具表面的塑料殘留、油污、灰塵。避免使用硬質刷具或溶劑,以免刮傷拋光面或破壞表面處理。重點清潔分模面、進澆口、排氣槽等容易堆積殘料的區域。

射出模具日常清潔保養作業:使用軟布清除分模面塑料殘留與油污
2

潤滑保養

在滑動部位(導柱、導套、斜銷、頂針)塗抹適量潤滑油。使用模具專用潤滑脂,避免使用一般機油(會吸附灰塵)。每個潤滑點2-3滴即可,過量會造成產品油污污染。

射出模具潤滑保養示意圖:導柱、導套、斜銷、頂針等滑動部位塗抹專用潤滑脂
3

防鏽處理

模具表面薄塗一層防鏽油,特別是型腔、型芯等成型面。如果停機超過3天,建議使用長效防鏽劑。不鏽鋼模具(如S136)仍需防鏽處理,因為冷卻水道內部可能生鏽。

4

功能檢查

手動操作頂出系統,確認動作順暢無卡滯。檢查冷卻水接頭是否漏水、氣密封是否正常。觀察分模面是否有毛邊堆積(表示閉合不良)。發現異常立即記錄並排除。

5

保養紀錄

記錄當日生產模次、保養項目、異常狀況。建立模具履歷卡,累計總模次、保養次數、維修記錄,作為後續大修判斷依據。

1

深度清潔

拆除可拆部件(如嵌件、滑塊),使用超音波清洗機或專用清洗劑徹底清潔。清理冷卻水道內的水垢(使用除垢劑或檸檬酸溶液),確保冷卻效率。

2

精度檢查

使用游標卡尺或三次元量床檢測關鍵尺寸,與原始圖面對照。重點檢查型腔深度、孔位精度、配合間隙,記錄磨損量。如精度偏差超過公差50%,需安排修模。

3

螺絲緊固

檢查所有固定螺絲(模板固定、嵌件固定、冷卻接頭)是否鬆動。使用扭力扳手按規定扭矩重新鎖緊。螺絲鬆動是造成模具錯位、漏水的常見原因。

4

潤滑系統保養

清理舊潤滑油脂,重新塗抹新油。檢查集中潤滑系統(如有)的油路是否暢通、油量是否充足。更換老化的O-ring與密封件。

保養技巧與注意事項

  • 清潔劑選擇:使用中性清潔劑,避免強酸強鹼腐蝕鋼材
  • 潤滑油選擇:使用耐高溫、不易揮發的合成潤滑脂(如鋰基脂)
  • 防鏽油選擇:短期停機用揮發性防鏽油,長期停機用油性防鏽劑
  • 存放環境:模具倉庫應保持溫度18-25℃、濕度50-60%,避免鏽蝕
  • 工具選擇:使用銅刷或尼龍刷,絕不使用鋼絲刷(會刮傷拋光面)

保養時的溫度與參數控制同樣重要,詳細的射出成型製程優化技巧可協助您建立最佳保養環境。

定期檢查與預防性維護

除了日常保養,定期的深度檢查能及早發現潛在問題,避免突發故障:

每月

月度檢查(每3,000-5,000模次)

測量關鍵尺寸精度、檢查磨損狀況、評估是否需要研磨拋光。記錄型腔磨損深度,建立磨損曲線,預測下次保養時機。

每季

季度檢查(每15,000模次)

進行氣密測試(檢查密封性)、冷卻系統性能測試(測量冷卻效率)、頂出力測試。如發現冷卻不均,需清理水道或更換快速接頭。

每半年

半年檢查(每30,000模次)

拆模全面檢查,包括螺絲孔螺紋狀況、導柱導套配合間隙、斜銷機構磨損程度。必要時更換易損件(頂針、O-ring、彈簧)。

每年

年度健檢(每60,000模次)

委託專業廠商進行完整評估,包括硬度測試、表面粗糙度檢測、疲勞裂紋檢測(使用探傷儀)。評估是否需要安排大修,規劃次年度保養預算。

月度檢查重點項目

尺寸精度檢查:

  • 型腔關鍵尺寸(長×寬×深)
  • 孔位精度(中心距偏差)
  • 分模面平整度

表面狀況檢查:

  • 磨損深度(使用深度規測量)
  • 拉傷或刮痕
  • 鏽蝕斑點

紀錄與判斷:

  • 精度偏差 < 公差30%:正常
  • 精度偏差 30-50%:需加強保養
  • 精度偏差 > 50%:需安排修模
季度檢查重點項目

氣密測試:

使用氣密檢測儀,在模具閉合狀態下加壓至射出壓力的80%(約80-100 bar),保持30秒,觀察壓力降。壓力降超過5%表示密封不良,需更換O-ring或研磨分模面。

冷卻系統測試:

測量進水溫度與出水溫度差異。正常溫差應在3-5℃。溫差過小表示水道堵塞或流量不足;溫差過大表示冷卻能力下降。

頂出系統測試:

測量頂出力是否均勻、回程是否順暢。不均勻的頂出力會造成產品變形或頂白。

年度健檢重點項目

完整拆解檢查:

  • 所有嵌件、滑塊拆出檢查磨損
  • 冷卻水道內視鏡檢查
  • 螺絲孔螺紋量規檢測

專業儀器檢測:

  • 硬度測試(HRC值是否衰退)
  • 探傷檢測(是否有疲勞裂紋)
  • 三次元全尺寸檢測

大修評估:

根據磨損量、精度衰退程度、累計模次,評估是否需在次年度安排大修。提前規劃可避免緊急停工。

必須立即處理的異常徵兆:

  • 產品出現毛邊(表示閉模力不足或分模面磨損)
  • 頂出困難或頂白(頂針磨損或配合間隙過大)
  • 產品尺寸突然偏移(型腔磨損或模板變形)
  • 冷卻水漏水(O-ring老化或水道龜裂)
  • 異常聲響或卡滯(導柱磨損或潤滑不足)

發現以上任一狀況,應立即停機檢查,避免持續生產造成模具更嚴重損壞或產生大量不良品。

模具大修規劃與執行

即使定期保養,模具在累積一定模次後仍需進行大修,以恢復原始精度與性能。

大修判斷標準
何時需要大修?

模次標準:

  • P20模具:20-30萬模次
  • NAK80模具:40-50萬模次
  • SKD61模具:80-100萬模次

精度標準:

  • 產品尺寸精度偏差超過公差60%
  • 產品外觀出現明顯成型不良(縮水、銀紋增加)

成本效益評估:

當修模成本 < 新模具成本的40%,且預期還可再使用30-50萬模次,進行大修具經濟效益。

🔍

模具評估

拆模檢查磨損狀況、測量精度衰退程度、評估修復可行性

🔧

拆解清洗

完全拆解所有組件、超音波深度清洗、除鏽除垢處理

⚙️

修復加工

磨損部位補焊或鑲嵌、CNC重新加工、研磨拋光至原始精度

表面處理

氮化或鍍鉻強化表面硬度、提升耐磨性與脫模性

🔬

組裝測試

重新組裝、尺寸全檢、試模驗證、參數優化

交付使用

提供修復報告、更新模具履歷、建議保養週期

基礎大修

模具造價 15-25%
週期:2-3 週

包含項目:

  • 拆解清洗與檢測
  • 磨損部位研磨拋光
  • 易損件更換(頂針、彈簧、O-ring)
  • 分模面研磨平整
  • 組裝測試

適用情況:

磨損輕微、無嚴重損壞、僅需恢復精度

深度大修

模具造價 45-60%
週期:6-10 週

包含項目:

  • 標準大修所有項目
  • 嚴重損壞部位重製(嵌件、滑塊)
  • 整體結構強化改良
  • 精密加工恢復原始規格
  • 完整表面處理與防鏽

適用情況:

重度磨損、多處損壞、但整體結構仍完好

3C外殼模具大修案例

客戶:某筆記型電腦製造商 產業:消費性電子

挑戰

NAK80模具累計45萬模次後,產品A面出現拋光不良、尺寸精度衰退±0.08mm(公差±0.05mm),客戶驗收不良率達15%。

解決方案

  1. 拆模全面檢查,發現型腔磨損深度0.15mm
  2. 採用雷射補焊技術修復磨損區域
  3. CNC重新加工至原始尺寸,五軸加工確保曲面精度
  4. 鏡面拋光至Ra 0.05μm,恢復A面品質
  5. 表面鍍鉻處理,提升硬度與耐磨性

成果

  • 大修成本新台幣18萬元(原模具造價60萬,比例30%)
  • 產品精度恢復至±0.03mm,不良率降至2%以下
  • 後續再生產35萬模次,仍維持良好品質
  • 總使用模次達80萬次,遠超NAK80標準壽命
  • 投資報酬率(ROI)達280%

大修規劃時,也需考量模具設計的原始結構是否有優化空間,可在大修時一併改善。了解射出成型常見缺陷也有助於預防模具損壞。

常見損壞模式與預防

了解模具的典型損壞模式,才能有效預防與及早處理:

磨損(Wear)

現象:

型腔表面逐漸磨損,產品尺寸變大、表面粗糙度增加。特別是進澆口、流道轉角、深肋位等塑料高速流動區域。

原因:

  • 塑料中的玻璃纖維或礦物填料摩擦
  • 射出壓力過高、速度過快
  • 模具硬度不足(材質選擇不當)
  • 潤滑不足造成乾摩擦

預防方法:

  • 選用高硬度鋼材(SKD61 HRC 50+)
  • 表面氮化或鍍鉻處理(硬度提升至HV 1000+)
  • 定期拋光,避免粗糙面加速磨損
  • 使用脫模劑減少摩擦

處理對策:

  • 輕度磨損:研磨拋光恢復光潔度
  • 中度磨損:雷射補焊後重新加工
  • 重度磨損:更換嵌件或鑲嵌硬質合金
射出模具磨損實例:型腔表面因塑料高速流動造成磨損,導致產品尺寸變大與表面粗糙
龜裂(Cracking)

現象:

模具表面或內部出現裂紋,嚴重時會導致漏料、崩裂。常發生在型腔轉角、冷卻水道周圍、焊接處。

原因:

  • 熱應力疲勞(模溫與塑料溫差大,反覆加熱冷卻)
  • 設計應力集中(尖角、截面突變)
  • 熱處理不當(淬火應力殘留)
  • 模具溫度過高或冷卻不均

預防方法:

  • 設計階段避免尖角,採用圓角過渡(R0.5mm以上)
  • 控制模溫在建議範圍(50-80℃)
  • 確保冷卻均勻,避免局部過熱
  • 使用回火應力消除技術

處理對策:

  • 微裂紋:TIG焊接修補,應力退火處理
  • 嚴重龜裂:更換嵌件或報廢重製
  • 預防擴大:鑽止裂孔阻止裂紋延伸
生鏽腐蝕(Corrosion)

現象:

模具表面出現鏽斑、點蝕,嚴重影響產品外觀。冷卻水道內部鏽蝕會降低冷卻效率、堵塞水路。

原因:

  • 停機後未塗防鏽油
  • 環境濕度過高(>70%)
  • 冷卻水質不良(硬水、含氯)
  • 使用腐蝕性塑料(如PVC、含鹵素材料)

預防方法:

  • 每日塗抹防鏽油,長期停機使用油性防鏽劑
  • 倉庫控制溫濕度(50-60%濕度)
  • 使用軟水或純水作為冷卻水,添加防鏽劑
  • 腐蝕性材料使用不鏽鋼模具(S136)

處理對策:

  • 表面鏽蝕:拋光除鏽,重新防鏽處理
  • 點蝕:補焊填平,鍍鉻保護
  • 水道鏽蝕:化學除鏽或高壓水清洗
變形(Deformation)

現象:

模具整體或局部變形,導致閉模不良、產生毛邊、精度偏移。常見於薄壁模板、大型模具。

原因:

  • 鎖模力過大造成模板彎曲
  • 長期高溫使用導致熱變形
  • 材質選擇不當(強度不足)
  • 搬運或存放不當造成碰撞變形

預防方法:

  • 選用高強度模板材料(如S50C調質)
  • 增加肋條或支撐結構提升剛性
  • 控制鎖模力在模具設計值內
  • 搬運使用吊具,避免模具傾斜或碰撞

處理對策:

  • 輕微變形:研磨分模面恢復平整
  • 嚴重變形:整形加工或更換模板
  • 無法修復:報廢重製

磨損修復前後對比

修復前

模具修復前:型腔表面粗糙度Ra 1.2μm,產品表面出現拉痕,磨損深度0.12mm

型腔表面粗糙度Ra 1.2μm,產品表面出現拉痕

問題:
  • 磨損深度0.12mm
  • 表面粗糙產品外觀不良
  • 脫模困難需增加頂出力

修復後

模具修復後:研磨拋光至Ra 0.05μm鏡面效果,精度恢復至±0.02mm,產品A面品質良好無拉痕

研磨拋光至Ra 0.05μm,恢復鏡面效果

改善:
  • 精度恢復至原始尺寸±0.02mm
  • 產品A面品質良好,無拉痕
  • 脫模順暢,頂出力降低40%
  • 後續可再使用30萬模次

常見問題 Q&A

Q: 一套模具正常可以使用多久?

A: 模具壽命取決於材質、使用強度與保養品質。以標準量產模具為例:P20模具約30萬模次(3-5年),NAK80約50萬模次(5-8年),SKD61可達100-150萬模次(10-15年)。配合定期保養,優質模具可超過預期壽命30-50%。實際案例中,保養良好的SKD61模具甚至可使用20年以上。

模具壽命 使用年限

Q: 多久保養一次最合適?

A: 建議採用「日常+定期」雙軌保養制度:(1)每日保養:生產完畢後清潔、潤滑、防鏽,耗時15-20分鐘;(2)週保養:每週深度清潔與精度檢查,耗時1-2小時;(3)月檢:每3,000-5,000模次進行尺寸精度檢測;(4)季檢:每15,000模次進行氣密與冷卻系統測試;(5)年檢:每60,000模次委託專業廠商全面健檢。高頻使用的模具(每日8小時以上)建議縮短保養週期。

保養頻率 保養週期

Q: 模具保養費用大概多少?

A: 日常保養成本很低,主要是清潔劑、潤滑油、防鏽油等耗材,每月約新台幣500-1,000元。定期檢查若自行執行,僅需人工時間成本;委外檢測約5,000-15,000元/次。大修費用較高,基礎大修約模具造價的15-25%,標準大修30-40%,深度大修45-60%。以一套60萬元的模具為例,標準大修約18-24萬元,但可延長壽命30-50萬模次,平均每模次成本僅$0.36-0.48元,遠低於不保養導致的提早報廢損失。

保養成本 大修費用

Q: 如何判斷模具該報廢了?

A: 滿足以下任一條件時,應考慮報廢:(1)累計模次超過材質極限(P20超過40萬、NAK80超過70萬、SKD61超過150萬),且精度嚴重衰退;(2)結構性損壞無法修復(如模板龜裂、變形超過0.5mm);(3)修復成本超過新模具的50%,且預期剩餘壽命不足20萬模次;(4)產品設計變更,模具無法改模適用。判斷時應綜合考量修復成本、剩餘壽命、機會成本。有時「退役」的模具可降級使用(如從量產轉為試產或備用)。

模具報廢 壽命評估

Q: 模具保養可以外包嗎?

A: 可以。日常保養建議由內部人員執行(培訓成本低、反應快速);定期檢查與大修建議委託專業模具廠商。外包優勢:專業設備齊全(三次元、探傷儀、雷射補焊)、技術經驗豐富、可提供保養建議。外包注意事項:(1)選擇有ISO認證的廠商;(2)要求提供完整檢測報告與保養紀錄;(3)建立長期合作關係,確保服務品質穩定;(4)關鍵模具建議簽訂保養合約,明訂責任與賠償條款。混合模式(日常自行、定期外包)是最常見且經濟的做法。

外包保養 模具維修

Q: 長期不使用的模具如何保存?

A: 長期存放(超過3個月)的模具需特別處理:(1)徹底清潔去除所有塑料殘留與油污;(2)塗抹厚層長效防鏽油(如氣相防鏽劑VCI);(3)用防鏽紙或氣泡膜包覆;(4)閉模狀態存放,避免灰塵進入;(5)存放於乾燥環境(濕度50-60%、溫度18-25℃);(6)平放或直立存放(避免傾斜變形);(7)每3-6個月檢查一次,重新塗抹防鏽油。使用前需完全清除防鏽油,並試模確認功能正常。建議在模具表面貼標籤註明存放日期與預計啟用時間。

模具存放 防鏽保養

結論

模具是製造業的核心資產,其壽命與性能直接影響生產成本與產品品質。透過正確的材質選擇、嚴格的日常保養、定期的預防性檢查、適時的大修規劃,可將模具壽命延長50-100%,大幅降低總擁有成本。

投資在模具保養的每一塊錢,可節省3-5倍的維修與停機損失。建立完善的模具管理制度,不僅是成本控制,更是企業競爭力的關鍵。從今天開始,為您的模具建立保養紀錄,執行定期檢查,讓模具成為企業長期穩定的生產夥伴。

C&J Connectors提供專業模具健檢與保養服務,包含精度檢測、磨損評估、大修規劃、技術諮詢。立即聯絡我們,為您的模具量身訂製最佳保養方案。

準備好開始您的專案了嗎?

告訴我們您的需求,我們的團隊將快速回覆,提供詳細報價與專案規劃。 把您的想法交給我們,一起實現。.

聯繫我們